新时代的乡村,不再是刻板印象中的“土味十足”。经过设计师们的巧妙创意,一座座传统村居转身成为具有现代审美体系的亮点建筑。重构了我们对乡村美学的认知,新旧建筑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成为吸引人们前往乡村旅游的驱动力之一。
乡村建筑是中国近代以来广为关注的民生话题,也是当下最受欢迎的热点之一。乡村连接着历史和未来,是人们对生态宜居的向往与追求。本次整理了20个美丽乡村建筑的案例和大家一起分享。
01、“乡村振兴示范村”吴房村
吴房村位于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是上海第一批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是上海南郊的桃花源。吴房村的整体风貌设计,源于中国画家吴山明老师与吴扬老师联袂创作的“桃源吴房十景图”,后续的整体规划、建筑、景观、风貌设计都源于这幅“桃源吴房十景图”。
02、竹篷乡堂 – 尚村
项目基址位于尚村前街的高家老屋。因年久失修,老屋主体已坍塌, 仅留有部分外墙与老屋室内及天井的台基地面。本项目是将高家老宅废弃坍塌院落激活并加以利用,变废为宝,用6把竹伞撑起的拱顶覆盖的空间,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休憩聊天,娱乐聚会的公共空间,兼备村民集会活动、村庄历史文化展厅的功能。
03、华腾猪舍里展厅
业主华腾牧业希望用这栋建筑来展示猪肉的加工过程和猪肉产品展示,并以此作为整个牧场发展观光业的起点。依靠建筑用了符合乡下施工的红砖、混凝土、水洗石、自然光、水、工人的意外的“自由发挥”共同设计了这个猪场。设计完成后,这栋建筑成为一栋介于产品销售大厅、美术馆或者展览馆之间的建筑。
04、码头书屋
本项目是利用江边的一座废弃码头,建造一个全公益性市民书屋。毛石和混凝土砌筑的码头长宽约40米*14米,设计中32*14米的书屋主体钢结构框架被6根钢筋混凝土柱子支撑在码头上,架空建筑形体的底层为原有码头空间,中层是书屋的阅览空间;顶层是观江平台。
05、元和观村党群服务中心
通过对村落整体调研、综合考量,建议将紧临干道、弃建已久的一处宅地征用做新村委会,室内以共享、开放为原则,打破村委会常规以封闭式房间为主的布局,除了必要的会议区、财务间封闭外,只加设了两间封闭备用房间,其它区域都设为开放式,结合设置了很多便利的休息坐区、阅读区、交流区空间。
06、大坊创意村
大坊荷兰创意村是由NEXT architects所负责的一个中国乡村振兴项目,旨在通过中荷文化的融合碰撞,在都市化潮流盛行的当下,打造一个独特的中国艺术村。其中,NEXT architects主要负责了总园区的设计规划,以及相应建筑单体及其室内空间的设计。同时,这个项目也在一定程度上紧随了中国乡村振兴的号召与潮流。
07、大槐树下的场院
本项目是山西省沁源县韩洪沟老村整体复兴计划一部分,基地是一个三合院,位于韩洪沟老村中部,地势较高。院落中有一个处空置的三孔窑洞,现状保持较好,但厢房、倒座、围墙和院门已经坍塌,只剩下基础的石块。场地中最为重要的元素是院外的大槐树。它已经有数百年的树龄,但仍然枝繁叶茂,如同神灵般守护着村庄。听村里老人介绍,大槐树下一直是村民集会的地方,以前是韩洪沟老村重要的公共空间,也是村庄的精神之地。
08、先锋厦地水田书店
先锋厦地水田书店位于福建屏南厦地古村村落北侧,被一片水田环绕。建筑的前身是一座荒废已久的当地民居,在建筑师到来时仅保留着三面完整的夯土老墙和残破的院墙。基于对场地历史以及村落整体景观的尊重,新建部分基本隐匿于老墙之内,从外面看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残存的老墙被视为容器,包裹了混凝土和钢结构建造的新建筑,形成当代与传统的对话。
09、青龙坞言几又乡村胶囊旅社书店
青龙坞是一片古村,隐匿在浙江桐庐的山林深处,Atelier tao+c 西涛设计工作室应业主之邀改造这座老宅,在占地仅232平米、高7.2米的双层空间中,置入一个可容纳20人的胶囊旅社、一个乡村社区书店和阅览室。如何在一个紧凑空间里保证住宿区的私密性,又要同时满足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和整体空间的连续性,是这个项目带来的最大挑战。
10、石窝剧场
石窝(露天)剧场的前身是一座小型采石坑,位于威海市环翠区嵩山街道五家疃村。露天剧场作为一种公共性场域,也会给所在的区域带来新的活力和机遇。它可以作为广场使用,为当地人提供公共集会的场所,也可举办音乐节、戏剧节等活动,形成公共交流。建筑师认为这样的处理在单纯美化景观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和产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