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乡村振兴”成为开年焦点。继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完美衔接。大势之下,乡村旅游再次回归焦点。

政策红利和复苏机遇双重加持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2021年2月25日, 原“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牌子替换成“国家乡村振兴局”,标志着乡村振兴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2015年至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曾多次涉及到乡村旅游相关内容。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提到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三项内容。

近些年,随着乡村旅游发展不断提速,市场不断繁荣。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乡村旅游总人次为30.9亿次,乡村旅游总收入1.81万亿元。特别是受疫情影响后,乡村旅游逆势成为率先复苏的旅游市场。2020年第二季度数据,乡村旅游环比增长达148.8%。原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一力表示,乡村旅游是特殊的旅游产品。特殊性在“小小的乡村,大大的复合型”,既是一个旅游产品,又是一个经济组织,一个自然空间,还是一级行政组织,一个小社会。做乡村旅游,可以从各个角度去建立思路和整合资源,同样也需要平衡其他角度和维度的各种关系,比纯粹做产品复杂。

12大突破,让你的乡村旅游突出重围

在众多的特色乡村中,如何发展成让游客“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已经成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一大难题,在党的十九大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给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希望。如何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化新乡村?要想在众多特色乡村中突出重围,不妨从以下十二个方面进行大胆思考:

从开放资源上突破

乡村有许多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森林湖泊、田园山水等资源,怎样释放资源把资源变资本,吸引更多的企业资金进入乡村,需要我们创新。

从市场主导上突破

建议政府不要大包办,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原则,必须走市场化道路才能持续发展乡村,单靠政府一时半会儿的扶持是无法实现持续发展的。

从政策扶持上突破

如何扶持乡村发展?绝不要金钱式的扶贫,产业扶贫才是真正的造血式扶贫。要扶大扶强、扶持产业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扶贫。要多渠道整合政策资源和资金,着力大项目的发展。不能遍地开花、蜻蜓点水式的扶持,劲往一处使,否则资金分散,出不了效果,有的甚至会半途而废,所以政府要做的是锦上添花的项目扶持。

从吸引人才上突破

怎样吸引青年人才回乡创业?要让年轻人不只盯住城市,乡村广阔天地一样大有可为。乡村市场潜力巨大,政府的人才战略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下乡,双创基地可以设在农村,比如一个庄园开设一个总部,一个庭院设置一个总部。现在日本流行“一耕一读”,大学教授、企业老板逃离城市到农村种田,有的把自己的书斋全部搬到乡村去,白天耕田,晚上写书。或者一些从事软件开发的IT行业,也流行进入村庄,因为只要把基础设施、比如宽带装进去之后就基本能满足城里人的办公条件,公司也就可以搬到农村。把智创、文创、农创等引入乡村,这样就可解决一部分城市拥堵、房价居高不下等问题。

从策划规划上突破

怎样从观光旅游向体验式旅游转变?需要用活乡村的本土材料、果林、菜园等,而不是城市化的照搬照抄。要按照乡村原有的脉络进行梳理,策划新产业,引进新思想,让更多年轻人回到村庄,将规划与运营有机结合,让美丽乡村产生美丽经济。要创新产业规划设计,打造合理的乡村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乡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更多人爱上乡村。现在许多乡村建筑盲目模仿城市建筑,不适合乡村特点,懂得乡村特点的设计师会根据农村的自然条件,设计出适合乡村特点的建筑与景点,也会吸引外来观光者,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从开发运营突破

整村开发的运营模式是以行政村为单位,以集体经济和外来资本为投资开发主体的现代运营模式。多层次的投资结构和三层投资结构。整村开发运营管理体系包含:前期进行整村规划策划、掌控整村开发节奏、整村开发的推进、招商引资、手续办理、项目开发、开发立项、建造控制、老百姓和村集体与投资商的协调和衔接。按照一体化结构和有效管控,按照村庄规划的系统,分年度分结构的系统发展构架,形成了这样一套模式。

从产业融合上突破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产业新村、产业庄园。孤立的农业种植不会提升土地的附加值,发展创意农业,把田园乐园、农业园变旅游景区,就能大幅提高土地的收益!孤立的加工生产也不会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要让生产劳动更具乐趣、让加工生产更具体验性,就会提升产品价值。可开发伴手礼等土特产品,扩大知名度,形成收益的互补。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传统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养老需求。新冠疫情的爆发,更是对健康更为关切,作为健康旅游时代的一个新概念,康养旅居依托“旅居+康养”的模式,打造出一种新型旅游模式。

从用地政策上突破

发展农旅融合的田园综合体、产业庄园、特色小镇等必须匹配适度的建设用地满足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不能吃、不能住、不能娱就留不住游客,也就不会有更多的消费;建议集体土地不仅可以用于租赁住房,也应用于旅游康养服务。

从金融改革上突破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金融应当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为农旅项目不会有大量的国有建设用地,主要是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和流转用地。没有土地证、房产证,就没有足够的抵押,融资贷款非常难,想要扩大规模更是难上难。因为长期缺乏资金,项目受到局限,不能做大做强,有的农人只好走民间借贷逼上还高额利息之路。所以如何打破金融供给不足、农业经营主体信贷可获得性较差的困局,需要政府部门制定鼓励政策、打破信贷瓶颈。

从平台搭建上突破

村集体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借鉴袁家村模式成立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入股开发乡村;企业也可以采取众筹、共享模式吸引更多的乡村热爱者共筹共享;开发共享农庄、共享果园、共享菜园、共享民宿等等,共享的不仅仅是资金而是更多的信息、渠道、人脉、营销等无形的资源。

从宣传营销上突破

一个城市的品牌营销不仅仅局限于城市,也应包括乡村、景区景点和土特产品。我们的城市营销不仅宣传景区景点,还应从美丽乡村、产品品牌上进行包装推介。把一个项目、一个景点、一个产品推介好了也是城市形象的提升,而不是靠一个项目一个企业单打独斗式的营销。政府打捆推介,项目好了,政府的税收也好了,农民也会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从网红经济上突破

借助网络力量展现真实的农村和农民生活,通过乡村环境的秀美、农家生活的恬静、深山老林的野趣,打造农民“网红”,通过新媒体的传播,让人们看到农村的新变化和乡村振兴的新希望,搭建一座城乡互动、文化沟通的桥梁之外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不得不承认,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崛起,也刷新了大众对农村的印象。以前只要一提到农村都会想到贫穷落后,而如今却成了人们口中向往的“诗与远方”,显然,农村的社会认可度在不断提高。

乡村旅游在经历了从农家乐向乡村度假转型的漫长阵痛期之后,如今已经逐渐扭转局面。这一切离不开当地“人”的改变。原住民在不离开家的情况下,收入水平和社会认可度都得到进一步提升。以往学有所成的年轻人也纷纷从城市回到农村,成为从事乡村旅游从业者中的一员。同时,一些城市的艺术家、企业家也纷纷来到农村,有的带来了才华,有的带来了投资,使得乡村旅游不断绽放新的市场活力,人才队伍也在不断壮大。

随着游客越来越倾向于低密度、慢节奏、短周期、近距离的出游方式,加上诸多利好政策和机遇的助推下,未来的乡村旅游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