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政策红利下的市场也意味着巨大机遇,利用乡村人文和自然资源开展研学课程、中小学研学旅行受持续的政策影响,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产生了良好的教育反应。
本文就从乡村研学的内容市场出发,对乡村研学的主题选择和操作等方面做了相关阐释,以期将课堂延伸至乡村,激发乡村活力,提高研学旅行活动的互动性、实践性和教育性,避免“只学不旅”“只旅不学”现象,促进研学旅行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
研学游
研学游是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
研学要以年级为单位,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活动,学生们在指导老师或者辅导员的带领下,确定主题,以课程为目标,以动手做、做中学的形式,共同体验,分组活动相互研讨,书写研学日志形成研学总结报告,体现了寓教于乐,寓教于行。
在中国乡村,也可以补足青少年的社会履历,去乡村做公益服务,去乡村体验研学课程,同样能给孩子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乡村发展需要城市支持和关注,城市孩子的成长也需要乡村视野。乡村研学课程,就是把城市里的孩子们带到乡村,把社会的目光带到乡村。
研学旅行的市场
如果说研学旅行的市场有多大,那应该是千亿级万亿级的市场,无穷大,只要有孩子就有市场,全国在校的高中以下(含高中)大概在2个亿左右。
1、从教育体制内来说,也就是研学的主体。
尤其是研学旅行作为必修课以后,只要是学生,只要是学校,就有研学旅行的要求,这是一个无穷庞大的需求端,学校教育和机构教育一方面应试考试,另一方面受限于对课程设置的拓展性,有的机构和学校自己设计基地或者联合开发基地或者寻找合作伙伴基地,必须肯定的是为研学提供了无穷大的市场基数。
2、从旅游行业的角度讲,为旅行内容提供者和研学载体。
笼统地讲,中国旅游行业的产业转型和升级迫在眉睫,对市场细分越来越精细,研学旅行作为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家庭亲子旅游、户外运动旅游等来说是平行产品体系,针对的细分市场不同,产品策划侧重点也不同,因此紧跟时代的需求变迁,利用自身的资源和渠道优势,不落趋势,旅游行业相应地提供基地和课程,作为产品的衍生和升级。
基地的供给,可以是一个乡村,一个农庄,一个国家公园、农业公园、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甚至可以是一个民宿,可以从物理基地到虚拟基地,可以几乎是任何的形态的体现形式,教育和旅游的结合以基地为载体,更要注重课程内容的提供。
课程的提供,大部分基地依托旅游目的地相关的内容围绕经典的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的内容设置,有的可能延伸到农耕体验的教育,朴门永续的理念,自然教育以及食疗食养教育等的内容,目前普遍性的水平不高,大部分都是停留在旅游目的地的延伸性上,在长三角地区相对的发展比较好,市场的转化性比较强。
3、课程提供者和基地竞争性
研学课程的开展主体主要有四大类型:
(1)研学机构;
(2)旅行社;
(3)教育机构;
(4)研学旅行营地(基地)供应商。
各个主体之间优劣势明显:旅行社拥有绝对的旅游资源和市场优势。
但是旅行社从业资质低,工资水平低,投入高薪聘请专业课程开发人员又不划算,相对限制旅行社开发的研学课程,且均不擅长研学课程的设计和课程执行。
而对于教育机构来说,他们拥有一批高素质、有经验的、专业的研学师资,只要将旅游服务纳入其中,开发相应的课程,独立招生,并有课程开发人员进行课程实施。
基地供应商是最具市场竞争力争夺者,除了提供物理场地本身,兼具研学课程研发能力、体验空间运营管理能力、经验丰富的师资力量等,但其前提投入成本大,运营管理难度大,也正是如此,是各资本进入研学旅行行业的首选领域。
火爆的乡村研学游
原因1:"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普天下父母的愿望。调查表明,年轻父母们在子女教育上的投入越来越大,有56.5%的家长把孩子教育投资列在首位。很多家长不惜一掷千金,为的是让子女抢得学习能力与智力开发的先机。
原因2:随着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没有体验过农村的孩子特别多,而亲子农园给孩子们创建了体验农耕的平台,使孩子们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孩子在玩乐中学习获得知识、快乐。
原因3:乡村研学的"回归大自然,享受原生态",受到家长和孩子的无比喜爱,那种原生态的环境、非城市化的设施和玩具给家长带来了欢心。
原因4:乡村研学提供旅游、学习、体验农事的平台,你教我做、你问我答,同时具备了参与主体的双重性与旅游产品的互动性。
原因5:乡村研学大部分项目都处于地域开阔、地势平缓的场地,较之一般的旅游产品更安全,可以使父母暂时从照顾孩子的日常事务中脱身,摆脱卫士兼保姆的角色,与孩子一起投入到轻松愉悦的游戏之中。
原因6:乡村研学使儿童远离城市喧嚣,帮助孩子摆脱忧虑情绪,也有助于父母放松身心。
乡村研学游的主题选择
严格来说,乡村研学并不是一个新业态,而是类似夏冬令营的升级,更丰富的课程设计和内容体验。很多地方中小学校组织的夏冬令营,也常常把营地放在乡村,所以在乡村研学游的主题选择上,应当更多利用来自乡村的素材,乡村是研学旅行的大舞台。
1、德育和乡村民俗类研学
乡土历史、古农机具展示、特色农产品展示、农事操作、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徒步旅行、团队探险等。
2、乡村民俗类研学
如艺术作品展览、插花、压花、编制、陶艺、根雕、异石、瓜果雕刻、观赏鱼缸设计、居民设计与装饰等。
3、生物认知和技能训练做研学
括各种动物和植物的认知,植物播种、育苗、栽培、管理、采收、储藏、加工等体验性活动,还有植物的的组培、无土栽培,动物的繁殖、饲养,微生物的观察、培养和利用,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态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环境的污染与防治,以及配套的检测、化验、分析和培训活动等。
如何做好乡村研学游?
1、研学旅行教育的关键在课程,课程的关键在设计课程。
缺少对文化的理解,对教育的理解是不能设置好课程的。所以课程应该是围绕着二十四节气来设置的。不同的节气生长不同的五谷杂粮、花鸟虫鱼、虎豹熊罴、油盐酱醋,人之休养生息、子午流注,不同的节气设置不同的课程,这才是真正的课程设计,不管是博物还是自然观察还是实践体验都是根据这些来的。
那么,乡村研学课程设计如何优化,主要从以下几方面:
乡村研学课程开发的目标
这个目标的选择,没有统一性的要求,根据自身特点去选择。从研学旅行自身目标来考虑设计目标。也可以从劳动教育主题、乡村振兴主题去设计,也可以是非遗民俗角度。也可以从乡村传统智慧方面去设计目标。同时根据新课改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去清晰描述教学目标,帮助教学目标实现。也可以结合新高考评价体系去设计目标内容。
根据资源因地制宜开发地域特色课程
乡村研学可以先进行所在村落摸底调研,根据现有资源状况去设计相应研学实践教育。
(1)农业生产方面内容
在劳动教育政策理念指导下,在乡村可以开展相关的农业生产劳动教育课程。课程内容可以是二十四节气,生产工具的了解和使用,农作物的耕种,管理,收获等等。体验劳动的艰辛,丰收的喜悦。让同学们能珍惜和热爱土地,同时理解在课本中关于农业的相关课程。深入点还可以进行纵深对比的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问题。
(2)传统手艺方面内容
农业社会随着商品流通也催生了很多需求,很多手艺人也从此诞生。这些手工艺品反映了传统社会人们的生活状况和商品流通情况。如铁匠、木匠、瓦匠、竹匠、篾匠、画匠等等手艺人。以及草编、织布、酿酒、酿醋、蓝染、裁缝等等非遗民间技艺方面的内容。
(3)民俗文化方面内容
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传统农业社会,宗族生活,信仰民俗成为乡村居民的重要精神生活。有了对“神和祖先”的崇拜,对未来的“希冀”,所以产生了很多求神仪式,祭祀仪式,也就诞生了很多民间音乐,舞蹈,绘画,戏曲等等内容。这些都是有深厚的社会心理价值的意蕴,也就是有很多文化内涵。
(4)特色建筑方面内容
乡村传统建筑是对当地自然地理、气候、资源和文化内涵的综合反映。建筑不只是物理的空间,是人与自然长期互动的结果。如窑洞、夯土房、木房、石头房子等。还包含建筑空间内部等级制度,功能使用,材料的选择,雕刻内容样式含义,都需要去挖掘。
(5)特色美食方面内容
美食不光是色香味俱全就是美食,同样的也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内容。比如火锅的诞生是因为船工搭伙拼菜的结果,云贵川喜欢吃辣排除湿气,广东人煲汤排除湿气,神仙粉是因为山区特有树木缘故。也是自然地理环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映。还有为啥这个美食这样做,也和食材本身特性有关。这些也需要去挖掘。
(6)自然教育内容
在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可以开展相关乡土自然教育活动,去认识和发现乡村智慧,乡村生活。根据村庄特色自然地理环境,动植物资源去开发相关自然教育课程内容。
(7)乡村振兴方面内容
可以从“问题视角”去探究乡村历史发展和土地政策的历史变迁。了解从古代乡村治理到现在乡村振兴。了解现代社会发展下的新型村落,特色村落,进行关于乡村振兴模式的探索比较,提出自己见解,同时能欣赏设计在乡村中应用。总之,让学生去通过实地走访,研学,去思考乡村振兴的价值意义和方法。
2、明确谁来讲授谁来引导,会使用会发挥很关键
一个会发挥会引导的研学旅行导师本身就会设置很独到的研学旅行课程,给研学旅行课程一个合格的导师,能够相得益彰发挥到恰到好处。优质的乡村研学教师队伍必不可少。
(1)建立乡村研学导师资格认证制度
要将研学导师纳入特种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出台研学导师职业标准,建立研学旅行导师资格认证制度,并建立研学导师人才评估体系,为研学旅行的发展筛选基础实、高素质、能力强、专业化的研学导师队伍。
(2)健全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要积极开设研学旅行专业或研学旅行研究方向,采取定向委培、对口培养、全日制培养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
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编制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提升研学导师相关技能,为研学旅行发展培养专业的导师人才。
(3)加强对乡村研学导师的培训和考核
采用定期资格能力测评和日常履职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对在职研学导师的考核。
建立健全研学导师等级晋升制度和资格退出机制,对按期考核优秀的实行等级晋升。
对考核不合格的进行降级和资格退出制度,持续优化乡村研学导师队伍,保持乡村研学导师强大生命力。
3、把乡村作为引导师的必要舞台
利用农业生产、乡村生态环境、动物植物、乡村民俗文化等资源供研究学习,以休闲的形式和放松的心态来完成农业科学技术和知识的研究学习。乡村研学不是享受,而是一种体验。研学的目的是要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感受乡村风情,体验乡村生活方式,开阔眼界。同时,也能为乡村带去更多社会关注,为村民们增加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4、构建乡村研学保障体系
乡村研学有政策、有目标、有内容、有市场、有需求,并可与乡村振兴之城乡融合、田园综合体等国家战略结合,是为乡村量身定做的旅游开发项目,市场前景可期,乡村研学就是带你去乡村,去到每一个有故事却尚未被发现的乡村,让一成不变的生活多一种可能性,创造一个认识生活、学习生活的新视角。
(1)制定安全保障方案
学校在开展乡村研学活动前,要根据研学路线从出行、饮食、住宿、活动等方面制定详尽的安全保障方案,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人。
同时,学校要投保相关保险,并与研学机构、旅行基地、家长等相关部门签订安全责任书,并向上级教育部门备案,接受其审核、监督。
(2)编制安全应急预案
学校、研学机构、旅行基地三方要根据实际情况,针对研学中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编制详细的安全应急预案,并组织人员进行演练,保证能快速有效地采取措施,尽量将损失降至最小。
(3)强化乡村研学旅行安全教育
学校、学生、研学机构、旅行基地等应强化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做到人人都是安全员。学生家长作为监护人,应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乡村研学旅行过程中要加强安全教育,并适时进行安全提示,构建起全方位管理体系,确保乡村研学活动的安全开展。
(4)要提供专门的保险产品
针对乡村研学旅行,国家可设计专门的商业保险产品,对乡村研学实践教育提供简便的、低廉的不以盈利为目标的商业保险,财政给予保险公司适当补偿。通过商业保险给乡村研学旅行提供托底保障。
5、完善乡村研学实践教育评价体系
(1)建立过程、表现、结果并重的立体评价体系
过程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纪律性、参与度等;表现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乡村研学过程中的综合表现;结果评价主要关注学生提交的研学成果,通过三个维度形成立体评价。
(2)要建立学生自评、互评与他评并重的立体评价体系
学生自评就是要引导学生审视自己、评价自己在研学活动中的表现。互评就是要组织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其与同伴的交流与合作,研学导师与学生、学校之间也相互评价各自在活动中的表现。他评主要有研学导师、学校教师共同评价学生在研学中的表现。
(3)要建立对乡村研学课程的意见反馈机制
要由学校、教师和学生从多个维度评价乡村研学旅行课程产品,并向研学乡村和研学导师进行意见反馈。同时关注家长的反馈意见,建立家校共评的跟踪反馈平台,使对乡村研学旅行的评价更加全面客观。要充分利用好意见反馈和结果评价,不断完善乡村研学旅行课程设置。
(4)要注重开展差异性评价
对学生进行评价要遵循差异性原则,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针对性的评价方式,要依据不同的情况因材施评,帮助每位学生成长。
6、建立乡村研学实践教育综合监管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旅游管理部门要建立行业准入机制,搭建乡村研学教育综合管理平台。各地要建立健全乡村研学实践教育考核机制,把学校开展研学的情况和效果作为对学校综合考评内容。学校要将乡村研学教育纳入教师考核机制,将研学教育纳入教师的工作量,对教师在研学教育中的履职表现作出科学评价,将考评结果作为评定职称及岗位调整的依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