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已圆满结束,这场冬季盛宴激发了中国人对冰雪运动、冰雪旅游的空前热情。冬奥会期间,吉林大学“冰雪旅游场地装备与智能服务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发布的《中国冰雪经济发展指数报告》指出,中国冰雪经济近些年来总体上持续快速增长,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在冬奥效应的带动下,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2021年冰雪旅游经济发展相较2016年实现了翻番,预计2022年将比2021年增长30%以上。
中国旅游协会旅游商品与装备分会秘书长陈斌表示,后冬奥时代将是我国冰雪产业的黄金发展期。同时,冬奥会的举办,也为我国冰雪装备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发展契机,更为中国企业增强实力、走向世界创造了机遇,搭建了平台。
消费者选购滑雪板 本报记者 陈晨 摄
市场有需求
“我本人非常喜欢滑雪,玩单板有七八年了,每年雪季只要周末有时间就要到崇礼雪场玩一天。今年春节期间,我给女儿买了一套滑雪服,带她去滑雪场体验了一下滑雪的乐趣。”家住北京西城区的刘先生告诉记者,北京冬奥会举办期间,除了观看比赛外,他还带家人感受了一次冰雪项目的刺激。“为了能有个好的体验,我特意为女儿购买了速干衣、滑雪袜、手套、头盔等滑雪服饰配件。尤其是滑雪服平时也能穿,她非常喜欢。”
随着我国冰雪运动的日益普及,国内的冰雪运动装备迎来消费热潮。2021年“双十一”期间,雪服、雪板、滑雪镜等冰雪运动装备订单均有大幅增长。据京东“双十一”冰雪相关项目装备销售数据显示,按照类目分别计算,滑雪服成交额同比增长270%、滑雪单板订单量同比增长590%、滑雪镜订单量同比增长300%,滑雪品类自营订单量同比增长23倍。
今年春节期间,受冬奥会影响,冰雪运动相关商品成为最热销的“新年货”,电商平台上的冰雪类装备产品成交额呈爆发式增长,其中,花样滑冰鞋增幅达到553%。
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增多,具备中高级运动水平的人也越来越多。从购买入门级的冰雪服饰,到挑选更加专业的冰雪器材,进而成为装备达人,冰雪运动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消费者对冰雪运动器材装备的实用性、观赏性、专业性都有了更高要求。
据了解,一件中高级别的滑雪服七八千元、一副雪镜三千元左右、一副护具六百多元,一件速干衣也在几百元,一整套中高端滑雪装备一般两万元起步。刘先生表示,滑雪板一般都要几千元,8000元以上售价是比较高端的。目前,滑雪板比较高端的品牌都是国外的,但这两年国内企业也开始做自己的雪板品牌,比如乐凯奇、匹克等。“因为热爱滑雪,享受更舒适的滑雪体验,我很愿意在滑雪装备上花钱。”
另外,京东集团发布的“冰雪消费趋势”调查数据显示,在冰雪运动消费中,黑龙江和吉林的用户更偏爱购买冰雪专业器材,户外动作器械消费偏好显示黑龙江用户热衷购买户外装备。从年龄分布来看,25岁以下男性对冰雪和户外运动的消费金额是同龄女性的两倍,但是在有娃家庭,35岁以上女性购买冰雪装备的比例比男性高25%。
陈斌表示,近几年,中国人均收入以及消费水平持续上升,让更多人愿意进行冰雪运动。而教育行业的“双减”之后,冰雪运动已经成为家长重点培养孩子的兴趣方向。青少年及女性正成为冰雪运动装备市场的消费主力。
产品有创新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印发了《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提出创新发展冰雪装备制造业,制定冰雪装备器材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建立冰雪装备器材产业发展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需求对接、资源整合;支持企业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冰雪运动产品。
近年来,国内一些企业在冰雪运动装备制造业崭露头角,所研发产品的品质和生产能力已获得国内外市场的检验和认可,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取得了较好成效。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上,各体育代表团身着各式各样时尚羽绒服入场,让一众冰雪运动品牌登上了热搜,以至于热心网友纷纷戏谑,开幕式也是“冬季羽绒服展销会”“万国羽绒服模特大赛”和“大型羽绒服种草现场”。特别是中国运动员穿的国产品牌安踏羽绒服,更是火出了圈。
据了解,安踏为开幕式演员和志愿者提供的羽绒服不仅设计独具匠心,还有黑科技——石墨烯智能发热技术让其更加防寒保暖。研发这项技术的泉州市金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庄长金表示,公司2006年开始研发加热服装,第一代服装类似电热毯,加入了碳纤维丝,第二代产品升级加入了复合碳纤维金属丝;第三代服装开始使用石墨烯材料,可显著提升远红外线辐照升温,同时附带按摩等功能;第四代衣服则使用了碳纳米管技术,可以为整件衣服加热,持续时间8个小时以上。
庄长金介绍,除了与安踏合作为冬奥会提供的加热服装系列,公司还生产有制冷服装系列、发光穿戴系列、蓝牙视频穿戴系列、智能防摔系列、监测人体健康穿戴系列等,共有国际专利68项,为众多国际大牌提供方案、模块及模组。
据悉,这些专利技术很多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其中,金琴智能科技实验团队研发的护脸面罩使用了无源保暖雪上科技护脸技术,可以同时解决保暖和透气两个问题,在零下10摄氏度的环境中,可以让运动员吸入的空气温度提高20摄氏度,面部皮肤温度提高6摄氏度。这个面罩也在北京冬奥会上被国家越野滑雪队采用。
另外,像制冷服装系列使用的无源制冷光雪超材料织物,是科学家利用撒哈拉银蚁“银色铠甲”的仿生原理研制的一种特殊面料。“在户外暴晒环境中,人们往往会吸收大量太阳辐射,而人体热辐射效率不足以抵消太阳光的输入,从而导致皮肤温度上升。无源制冷光雪超材料织物可以实现零能耗的降温效果,为人体降温达5摄氏度。”庄长金说,这一技术除了应用在户外防晒衣上,也应用在了口罩和防护服上,既能实现有效防护又能降温,让医护工作者感觉更舒适。“这些系列服装都已经实现市场量化生产,目前公司市场主要在日本和欧美,2021年实现营收10多亿元。下一步,借冬奥会契机,公司也会在国内市场有更多布局。”
发展有动能
“我们要大力推动产业融合创新,推进冰雪装备器材与冰雪运动体验、冰雪旅游和冰雪文化融合发展,发展新业态。”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认为,冰雪装备器材产业是冰雪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通冰雪竞技与群众冰雪运动、连接冰雪运动各方参与者的重要载体。
小到雪板、滑雪服,大到钢架雪车、雪橇,每种装备的小小创新背后,都凝结着新科技、新材料、新工艺的大突破。如今,冬奥场馆中的中国制造、冰雪运动休闲娱乐场地上的国产设施装备,无不显示了中国冰雪装备产业的飞速发展。
河北廊坊固安道沃机电有限公司生产的雪地魔毯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60%,并远销日本、韩国、蒙古、俄罗斯。黑龙江齐齐哈尔黑龙国际冰雪装备有限公司新建了一条可年产10万副单板、10万副双板的滑雪板生产线。
另外,在政策引导和相关部门的共同推动下,我国冰雪装备器材在重点领域的研发攻关上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例如,河北张家口宏达冶金机械有限公司设计制造的“塔式造雪机旋转支架”,已取得8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改变了原有的造雪方式,承担了北京冬奥会造雪任务;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模拟滑雪机已在多所学校得到应用;数控雪板冰刀磨床已完成工程化样机研制。
冰雪装备制造产业还实现了转型升级。河北宣化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生产推土机、挖掘机等工程机械的骨干企业。近年来,他们抓住新机遇,研发生产了国内首台高端大马力压雪车,已在崇礼多家雪场投运。
陈斌表示,2008北京奥运会让中国旅游业受益10年,全民健身让中国体育消费蓬勃发展,一批国货运动品牌相继崛起。今年,中国冰雪装备产业销售收入预计超200亿元,这一朝阳产业将继续稳步增长,在为消费者带来更多新鲜、刺激体验的同时,也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
不过,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内本土的冰雪装备企业还是相对较小,硬件供应链还不是很成熟,大企业缺乏。并且与外资品牌相比,国产化的冰雪装备制造和创新仍存在差距,这是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
陈斌建议,相关装备企业要借力冬奥东风,大力培育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培养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忠诚度,加强原创性技术和核心技术,提供更优质的冰雪服务,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