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过去的两年的时间中,在距离北京100多公里的河北保定市易县,一个坐落在太行山脚下、易水湖畔的村庄——田岗村正经历着巨变:142平方公里的山水成为一个大型“建筑试验场”,频频有新项目在此动工;与此同时,艺术于乡野间播种、扎根、生长,使田岗村成为这片广袤底图上的一颗璀璨星辰。
田岗村位于易县的西部深山区,整个村庄四面环山,三面环水,是易水湖支流白沙河沿岸的一个环山临水的秀美山村。它始建于明朝,有600余年的建制历史,多年来,这里的人们世代守护着这片绿水青山,却因为交通闭塞,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无法摆脱贫困的命运。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田岗村的命运也迎来了转机。2013年,河北易县的田岗村被列入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2019年,易县被认定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其中,易水湖项目就是全县发展全域旅游的一个重要支撑,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田岗村则是圆歌·易水文旅度假区中三产融合的重要组成业态。
如今,金黄的向日葵花丛引领游客入村,大家能自由地在山间欣赏大自然与艺术作品的结合,在废弃老房子改造的空间里品尝咖啡……这是一个全新的田岗村,艺术与自然风光巧妙结合,随处都充满了艺术的气息,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收获不同的美。
·深入乡野 规划先行·
田岗村的核心村落部分背山面水,依山势缓坡而上,院落阳光充足排列紧密,内部道路偏窄,呈现高度聚合状态。针对田岗的地理特性、建筑格局以及所反映的人文环境,圆歌集团联合袈蓝文化从居住群落的内部切入,把建设部分的重点放在核心居住区外围展开。
田岗村区域一览图
在最初的整体规划上,通过新建和原有公共场所建筑改造,解决村民移居安置,初步调整村容村貌。同时,通过安置区的商业预留、农夫市集建设、观光工厂打造等,让村里人看到、体验到变化带来的就业机会、收入增长,以及生活条件的改善;第二阶段,以现有村民聚集居住区的村落建筑群改造为建设重点,改善乡村的旅居度假环境。通过功能区补足的方式,为乡村和外来客人提供一个初步认知、交流、公共生活的融合试验区。初步形成乡村场域的“艺术+”和“产业+”的有机互动,推动人的城乡融合。
·艺术试验 山乡巨变·
新的田岗村用一条“最美乡村路”串联起了田岗艺术中心、乡村会客厅、田园大讲堂、田园市集和一座农桥在内的各功能空间,用艺术与景观构筑出人与场域的丰富关系,让一切形式归拢于温暖、亲密、传承等情感体验。
从易县易水湖环湖路进入田岗村,村庄周边风景秀丽,山峦叠翠,景色宜人,村头的大片草坪上竖着几个白色大字——田岗知行村,不少游人在此驻足拍照。绿意盎然的山野间,一座座建筑与自然风光巧妙结合,与古朴的山村浑然一体,无不令人赞叹。
艺术在乡村振兴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精神层面而言,艺术如同激励者,能够激发人们的内生动力;从物质层面而言,艺术如同创造者,不同艺术手段与不同产业融合,能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田岗村是以艺术为主题的田园综合体,以知行村领航,以县域经济带动了乡村振兴。
田岗知行村手绘图
“烂尾”再造:田岗艺术中心
田岗村首次调整时的典型“反例”——半圆形的“游客服务中心”,作为正式进入田岗村前的昭示性建筑。旧有建筑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在拆除了部分原建筑后,并为之“续一笔”:一个带状体量沿着半圆内弧盘旋而上,渐次完形,形成看与被看的多重关系;一座连续、无界、圆融的建筑,隐喻着天、地、山、水、人和谐共融的东方自然哲学观。功能上则是承载“艺术馆+艺术酒店”的业态模式,以此链接产业、链接城与乡的脉脉温情。
田岗艺术中心旧建筑原貌
“建筑是景观造景的道具,而景观是建筑的延续。”于是,这个承载着展览功能的建筑体本身也成为一件“大地艺术”作品。建筑主体选用白色颗粒涂料,保持色的纯粹,配合无方向性的纯粹几何形态,成为日光的捕捉器。雕塑般的建筑与稻田和村落结合,建立起建筑与自然场域的强联系,使其借力环境而无限放大张力。
原始建筑体的半弧面向河滩与远山,故将14间客房设于其中,拥抱私密宁静的景色;面向村落和主路的一侧是建筑与场地的交界点,故平行于道路设接待、餐饮等公共空间,并在中部预留大面积的圆形展厅。
从场地进入建筑,顺应曲线的走势,空间体验不断发生变化:穿过建筑入口处的巨大挑檐进入空间,绕过重重立柱,觅得“漩涡”的起点,此为空间的第一重惊喜;顺应坡道攀升,建筑在“内与外”之间保持一种暧昧,约束出观看风景与展品的多维视角,此为第二重惊喜;完成盘旋,在最高处挑空的观景台环视守望田岗村,见证他的旧貌新颜,又在行进的过程中作为存在者,成为建筑之外的人关注的焦点,此为终极惊喜。
穿过入口巨大挑檐,寻觅第一重惊喜
沿着坡道攀升,约束出第二重惊喜
终极惊喜:“你在看风景,看风景的人亦在看你”
现实与陌异:乡村会客厅
弥合现实与陌异的缝隙,这对每个进入乡村的建筑师都是一场考验。田岗知行村的“乡村会客厅建筑组团”是一个鲜明的案例,它们由原村委会、卫生站、戏台改造而来,先天需要虑及原始的建筑形态,并在尊重乡村肌理的前提之下通过新建筑产生新关系、释放新内涵。
乡村会客厅建筑组团
作为组团的主体,会客厅的改造充分保留了原村委会的建筑主体结构。原村委会是一个有着5个单层拱门外廊的建筑,重复拱形带来的韵律感为建筑师提供了灵感。
村委会旧貌
设计方袈蓝建筑依托“拱”的母题,在原拱东北侧延长线上扩大“拱”的尺度,并与之重新建立连接,形成喇叭状体量,并由混凝土薄壳结构统领屋顶和墙面。自建筑主体至外,6组拱壳由分离至交融,彼此形成三角状的夹缝空间,多个单元复制增强了视觉效果。配套有多功能咖啡厅、书店等休闲娱乐设施,既保留了村庄的原始质朴感,又能让游客感受到现代化的舒适。
混凝土薄壳结构演绎的拱型母题
会客厅上下两层分别置入咖啡馆和儿童活动区。建筑的东北向(即朝向田园的一侧)立面整体由大面积落地玻璃覆盖,与拱的形体一起形成“龛”状的、对望田园的看台。首层空间村史展厅区域的所有的坐具均朝窗布置,让山野风貌和大地艺术成为入目所及的风景。
一层袈蓝咖啡区域
二层儿童活动区域
在内容运营和资源引入方面,设计团队将自有咖啡品牌“袈蓝咖啡”带入田岗村,并因地制宜丰富其内容:雇佣当地村民担任咖啡师和服务人员,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开设课程,让孩子们平等享受城市水准的教育;并创办期刊《知行村志·田岗人家》,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
《知行村志·田岗人家》
原戏台和卫生站及建筑围合而成的广场均有改造动作。原卫生站延续了拱元素,并择一门洞放大,强化其存在;戏台则延续其功能与基础面貌,成为村落的“戏剧中心”和“生活剧场”。广场处,以时间为线索,埋下设计者对田岗村的深情:12枚邮票般的草皮代表着12个生肖。每年,一个新图腾将在此生长。
改造后的戏台和卫生站
乡村振兴的发声:田园大讲堂
大讲堂临河而建,位于居民生活区和村子的“门户”之间,是城乡融合理念碰撞的场地,寄托了对人与自然共生、城市与乡村共荣的无限向往。建筑师希望能借“讲堂”建立外界与村民的连接,并输出设计团队在乡村振兴领域经过实践验证的价值观与方法论,让村民看到、感知到新设计与新产业能够带来的新未来,展望乡村自治的可能性。
临河而建的田园大讲堂
建筑师以建筑的造型作为隐喻的载体:在田园之上掀起一块草皮,如地毯般卷曲形成建筑,“卷”暴露于外部的一侧以木瓦为主要材料,配合倾斜的屋面,避免风雨的侵蚀;屋顶内侧则覆以木材,并延续至卷曲墙面的内侧及地面,让建筑整体融入村落的自然、朴拙,如从土壤中自然生成。
如地毯般卷曲形成建筑
景观的处理沿用了建筑的造型手法。在“掀起草皮”的过程中,有意留存了一个圆洞,将一颗树留存。而“被掀起”的屋顶的同样位置,亦有一处圆洞,与其投影面的圆相对,让另一棵树穿透建筑。两棵树的存在一方面将自然的气息融汇于建筑(两棵树、地面和屋顶的一对圆洞共同向访者提示着建筑屋顶是从地面掀起这一理念),另一方面则作为“学校”原型的化身物,暗示人们遥想讲堂空间起始时刻的美好。
屋顶留有的圆洞和树木
大讲堂朝向路面的一侧,是木与草的“拼图游戏”。木地板与车行道的连通性时时被打断,或折叠为楼梯,或掀起而成座椅、路牌,又或者为树与景观小品留白……
木与草的「拼图游戏」
一笔而成:田园市集、一座农桥
基于田园市集的选址和功能,设计师让它在功能上具有更多的包容性,即具备容纳和溢出的便捷性、创造内与外的相对关系。
市集朝向村落的圆弧一笔而成,临河处形成“外市集”,与檐下的“内市集”互为补充,丰富了使用形态。与外部道路背行的弧形亦作为一种“安全信号”,提醒人们与车道保持一定距离。
田园市集,临河一侧欢迎吸纳的形态
道路一侧背离保护的形态
市集的设计思路来自于从平面到立面的艺术实验,具有审美想象力的开放式“屋脊”,使建筑与环境形成有趣的视觉交流。以一道屋脊连接两个曲面,一端与地面相接,另一端则留出亲近外部的空隙,其倾斜的形态能够避免积雪、减轻屋面荷载。钢架和拉索支撑起羽翼般遮风避雨的灰空间,均匀分布的柱体随着屋面的高低形成空间秩序的细微变化,颇具韵律,实现美学与功能的合二为一。
一道屋脊连接两个曲面
钢架和拉索支撑起羽翼般遮风避雨的灰空间
在路的另一侧,“一座农桥”成为离开田岗知行村的出口,它将原始场地中危险的涵洞桥转型成为可运营、可互动、可游玩的“价值之桥”,亦以天外来客般的五光十色与乡村的质朴形成对比,遥想着“城市的光怪陆离”。自桥而出,田园市集成为离村的必经之地,游览动线由此完成闭环。
一座农桥
通行x游戏,多重意义的「价值之桥」
·艺术先行 遇见山河·
“易水三年展”是由圆歌集团携手中央美院国家艺术与文化政策研究所、青年艺术100共同打造的国际化标准的综合型艺术节。2020年,圆歌集团在田岗村展开一系列文化艺术激活项目,拓展田岗村生态的发展,深度发掘田岗村的商业价值,以艺术激发乡村活力,成为田岗村巨变的转折点。
在2021年4月,“易水全域新风采,跃动乡村新时代”田岗知行村遇见世界山河活动的开幕仪式上,一二期艺术家留驻作品于此展出。在三期艺术家驻留项目中,多个不同形式、不同表现的艺术作品呈现在田岗的各处,这些艺术作品不仅是艺术家对乡村生活、乡村文化最真实的表达,更是乡村艺术价值和灵感的唤醒。
共绘《田岗山水图》
《草帽歌》
草帽歌源自艺术家张哲溢之手,灵感源自村民头顶的草帽。于田间的巨大草帽不仅是夏季剧场,更是四季农耕的见证,是远行人的避风港,是最朴实的人间服饰,是从天空俯瞰劳动者的第一印象。
张哲溢-《草帽歌》-500×300cm-金属、竹条、木材、石材-2020
《墙》
艺术家欧阳苏龙在正式进入田岗驻留后,从老书记那了解到这些好看的石头墙并不是审美的选择,而是当时为了节约建造成本就地取材。但随着经济条件改善,建造方式发生变化,这些石头墙即将逐渐消失。艺术家用负空间记录下这个即将消失的事物,也是一段对时间的思考。
欧阳苏龙-《墙》-750×200×120cm-高密度泡沫、钢架、树脂、真石漆-2020
《移植风景》
移植风景是艺术家朱玉杰的创作,研究关于点、线组成的框架“体”作品体系的延展。易水田岗带给艺术家最大的感触是,很少在北方见到如此的山水美景。在寻找灵感时,想到了以此为素材进行创作:蓝天白云、田上山水、炊烟山村,框一处美景,游客以此作为拍照背景,易水田岗的风景也收入其中,最后这张以艺术作品和当地景色合二为一的照片,变为手机屏保,让游客带走易水田岗的四季景色。
朱玉杰-《移植风景》金属锈板-350×200×14cm-2020
《有八个音阶的生活轴心》
艺术家宋建树说:“我在驻地期间曾看到村民使用轱辘和碾子,这种轴心运动的驱动方式让我联想起八音盒玩具的工作原理。人们曾经用这种简单的动能转换装置,为生活和劳作带来便利。如今,我想让人们用这个熟悉的动作,去收获一段音乐,一点乐趣。”
宋建树-《有八个音阶的生活轴心》-160×160×167cm-不锈钢-2020
如同其他的农村一样,田岗村的年轻人也因发展的差异而离开,这里的老人们则依旧保持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村里常见人们扶碾推磨,摇轱辘取水,使驴骡负重,很多生活中的时光围绕轱辘转动的轴心展开,岁月却仿佛没有前行。直到开发的脚步推进到这里,原有的景观似乎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对田园牧歌诗意的解读。
我国村落众多,星罗棋布在不同地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速度加快,大量乡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外流,村落日渐失去活力。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化,各地乡村引入多方能量,发掘地域优势资源,为乡村多维度发展提供机遇,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经验。
从2020年到2021年,田岗知行村的工程建设与土壤改良双线并行推进,作为圆歌集团的“先行区”,田岗知行村现已成为京津冀短途度假首选地,同时,随着产业的发展、村容村貌的提升、田园度假业态的逐步呈现,田岗知行村也将成为促进城乡融合、振兴乡村经济的“典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