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习近平全票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队嘹亮的号角声中,习近平主席迈着坚定的脚步,走到主席台中央的宣誓台前。他将左手轻轻抚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上,右手举拳,郑重宣誓——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2023年3月10日,新当选的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进行宪法宣誓。
誓言铮铮,信念永恒。
这75字的誓词,字字千钧,蕴含的承诺和责任重如泰山。
作为国家前进的掌舵者、人民幸福的领路人,十年来,习近平肩负着沉甸甸的担子,把对民族、对人民、对党的忠诚和责任时刻放在心上。
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同村民代表、基层干部、扶贫干部、乡村医生等围坐在一起,共话脱贫攻坚。
2012年11月15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作出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此后的八年多时间里,他翻山岭、冒风雪、顶烈日,走遍中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在习近平的亲自指挥下,一场前所未有的脱贫攻坚战在中华大地全面打响。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倾力奋战,创造了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的人间奇迹!
“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从人民中来的习近平,深知人民期盼。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8.2岁,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6510元增加到2022年的36883元,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一组组数据背后是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可见可感。
2022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这是习近平等在杨家岭参观毛泽东旧居。
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意味着依法治国的决心和信心。
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4年9月5日,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要求“不断把法治中国建设推向前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环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家庭暴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修订完善,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公平正义。以良法保障善治、促进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将“三个全面”上升到了“四个全面”,新增了“全面从严治党”。
在习近平带领下,“全面从严治党”从2012年制定实施中央政治局八项规定开题破局,查腐败、纠“四风”,祛疴治乱、正纲纪一刻不停,扎实写下了铁规发力、禁令生威的作风建设新篇章。
有专家评价,“全面从严治党”体现了新一代中国领导人的政治勇气和智慧。
2019年8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察看珍藏文物和学术成果展示,了解文物保护和研究、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情况。
今日之中国,其行进也迅疾,其承载也浩大,但距离民族复兴梦想,依然面对着“行百里者半九十”的严峻考验。如何走出中国特色?习近平说:“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明确提出“四个自信”。即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数次下基层考察,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源,关心考古工作;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敦煌文化带入世界舞台,将“追索海外流失的文物”带入元首外交。他抚摸着西安古城墙说:“这是世界级的宝贝,要保护传承好”。
…………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自信”明确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培根铸魂,为中国人凝神聚气,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文化建构。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三峡大坝坝顶察看三峡工程和坝区周边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国人民福祉、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你挣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厕所革命”、垃圾分类、清洁取暖……一桩桩民生“小事”,一次次成为改革聚焦的“大计”。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习近平为子孙后代未来发展又一次高瞻远瞩的谋划。
…………
“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无我”既是习近平发自内心的声音,也是始终贯穿于他工作历程中的精神追求。
1983年,时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前排居中),临时在大街上摆桌子听取老百姓意见。
1974年1月10日,陕西延川县文安驿公社党委正式批准习近平加入中国共产党。多年后,习近平说,“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
为人民服务,意味着把人民放在首位,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
2014年,习近平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提到了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
“作为国家领导人,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责任重于泰山,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兢兢业业,夙夜在公,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村村委会与干部群众座谈,听取意见和建议。
中国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下5000年文明历史、56个民族,14亿多人口……治理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必须登高望远,同时必须脚踏实地。
回顾习近平的工作学习经历:陕北7年、清华大学4年、军委机关3年、正定3年、福建17年、浙江5年、上海近1年……中国的西部、中部、东部地区都工作过,农民、大学生、军人、地方干部都当过……这其中,他始终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人民始终是他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他不变的初心。
俄罗斯著名汉学家尤里·塔夫罗夫斯基曾评价说:“习近平是领袖。领袖就是给他的人民提供鼓舞和长期目标的人,就是为实现目标设计道路的人,这一角色得到了全体中国共产党员和中国人民的认可。”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
“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2022年10月23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承诺坚定。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誓言如山、初心如磐。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有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接续奋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必将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抓机遇、闯风浪,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扬帆远航、直抵光辉的彼岸!